编者注:美国大选喧嚣纷杂历时一年多,相信有很多人并不是特别清楚美国此次大选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次的社会冲突与阶级分化这么严重?为什么特朗普能以这种非精英的姿态击败劲敌希拉里最终问鼎白宫?知乎网友Ganeid Ding用了一组简明的图片扼要的做了讲解,相信能解除很多人心里的疑惑。
以下是正文:
我来做一点微小的工作,用一组PPT解释一下这次大选的来龙去脉:
这是传统的金字塔社会,和典型的三个阶级。
美国之所以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人类灯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大扩大了中产的比例,构建了一个纺锤形社会。这种结构利于社会稳定。
那么这个中产阶级是怎么扩大的呢?
让工人,曾经的低收入群体,成为中产阶级。
当然这样做的背景是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和众多产业工人。
让工人成为中产,就可以为社会带来正向的循环:中产收入增加,积极消费,企业赚钱,增加雇员,扩大生产,多缴税,政府就有钱投入教育医疗,给中产创造保障,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从事高阶职业,中产阶级扩大,形成循环。
在1978年,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一个典型的美国男性工人年收入是4.8万美元,而居于1%的那部份人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9万美元。
不过对于当时的大资本家来讲,既有石油危机,又有日本货的冲击,日子并不好过。这时候,东南亚制造业已经开始兴起,有位老人又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美国的资本家们做出了一个艰难(并不)的决定:
打着全球化的旗号,外迁制造业,降低人力成本。这么做的确相当奏效,自78年之后,美国顶层那1%的收入就稳步上升。
到了2010年,男性工人的年收入降低到了3.3万美元,1%的平均年收入增长到了超过110万美元。当然,这对于美国的工人中产阶级就是一个倒退了:
那么就有个问题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经济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中产阶级作为消费的主力,他们的收入减少了,那为什么美国经济在这30年里还能保持稳定?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时候的中产阶级一直在努力维持一个高消费水平。
为了赚钱,家里的女性参加工作;为了赚钱,打更多份工作养家;以及把房子抵押出去,借债。(08年的导火索之一)光有这些还不够,还有这一时期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
美国人获得了冷战胜利,并抢先点开了「信息技术革命」科技。
冷战胜利,美国坐实人类灯塔,华尔街信心爆棚,股票涨,房价涨,这段时间你借钱也好借;另外信息技术革命整整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产业,并且催生了一个新的从业者群体(或者说叫阶级):
这就是互联网阶级,特点就不详细展开了。
传统的中产阶级以知识份子为主,比如大学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记者和金融从业者等,后来,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也挤了进去,再后来,又有一波高科技从业者也挤了进去,伴着全球化,终于有人要被挤出来了:
这个群体,暂且称之为贫中产群体,指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收入不断下降的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在中产的悬崖边挣扎——或者已经掉下去的这一部分人。
制造业可以搬走,服务业搬不走怎么办呢?资本家想到了来自墨西哥的移民。
这也可以算作一个新兴的群体,墨西哥移民占主力,一部分合法,大多非法。能干活能吃苦,赚得少也很满足,是中低端服务业的理想用工群体。
那么,对于那些美国本土的低收入者和失业者,政府实在是挤不出多余的就业岗位了,索性发福利养着。有人问福利的钱从哪来?
当然是政府勒紧裤腰带,从各种开支里面抠,再割一波中产的韭菜,最后干脆发债。
这样我们就能读懂四个大选的关键点:
为什么美国政府债台高筑;
为什么奥巴马要强推医保,医保价格年年涨;
为什么美国大学如此贵,贵得让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
为什么致力于争取为中产减税的茶党最近几年风生水起。
现在,分化出来了三个新的阶级群体:互联网阶级,贫中产,以及低收入移民。
这六个群体对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当前美国社会经济现状的满意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尤其是关于现状的满意度这一块,除了贫中产,其他五个群体似乎都没什么大意见,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要知道奥巴马快下台了,前几天的支持率还有50%,这一点也不低。这说明奥巴马对另外五个群体伺候得还算不错。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产日子也很爽,70年代和2010年相比,中产阶级的房屋、医疗、育儿和教育支出大幅攀升。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人能摸清,这些愤怒的贫中产群体到底有多少,是多还是少,他们有多愤怒。在大选的选战中,这事关两党到底要不要将这个群体作为票仓。
在以前呢,中产是大票仓,是两党竭力争取的对象。但是从这次大选来看,民主党(DEM)应该是抛弃了这个票仓,原因是这个票仓并不好下嘴:
按道理来讲跨国资本家应该是支持共和党的,但是当共和党(GOP)选特朗普上台,要和全球化对着干之后,资本家嗷的一声就去支持民主党去了。这也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内部持续遭遇强大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资本家支持了民主党,资本家要全球化,贫中产不要全球化,那民主党就对这个群体不太感兴趣了。况且减税加薪要工作,这些诉求也不好满足。反观新兴的非移和互联网阶级,这是民主党有优势的票仓,诉求更简单直观,和跨国资本家穿一条裤子,还不如巩固这一块。
民主党这么做,基于一个判断:
其实这些贫中产群体,白人为主,中年人为主,工人为主,并没有想象中的多。民主党只要巩固好它的几个铁票仓,就稳了。
共和党也不是不明白形势,也想讨好一下有色族群,比如卡森和小卢比奥,不过收效不太好。特朗普上台之后全党统一起来,主攻中产阶级:
共和党赌的就是对现状不满的中产数量庞大,投票热情高,足够能把特朗普抬进白宫。而民主党的票仓就相当多元化了:
上到华尔街,下到华尔街的乞丐,全覆盖。 面对这样一个大杂烩,民主党很难提出一整套经济政策来面面俱到,所以民主党改变策略,不谈经济,我们谈思想:
民主党的策略,就是避经济问题不谈,而塑造自己的进步属性,来获得广泛认同。
民主党是一个标榜进步的政党,偏左,积极支持各种权利运动,来获取这些群体的支持。现在主要有四个DLC:女权,LGBTQ,宗教自由和种族平权。民主党通过这四个跨越传统阶级划分的族群,来覆盖更广大的社会人群,同时巩固对传统左翼(知识分子和学生等)的影响力。当然,这也是民主党长期耕耘的结果。
这样,民主党就从传统的中产阶级里又吃掉一块出来,这部份人可能过得衣食无忧,可能为债务头疼不已,但是更在意自己的精神属性,觉得自己是进步的,支持各种平权运动,对共和党一贯的傲慢态度相当看不惯,所以要去投民主党。
到这里,关于本次大选,我想大家就能看透其中的一二了:两党的电波其实是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的:
共和党(特朗普)的核心基本盘是贫中产,他们要工作,要重回父辈的中产生活,所以特朗普政策的核心是创造工作岗位,并以此外延出一整套为其服务的措施,包括兴基建,减税,搞贸易保护,遣非移,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岗位找回来;在宣传策略上,特朗普着重强调奥巴马治下经济形势的恶劣,意思是美国现在并不好,你们日子过得很糟,让更多中产意识到其实自己是贫中产或者迟早会成为贫中产,从而扩大「贫中产」这一票仓,达到催票的目的。特朗普出身纽约,并非共和党建制派,保守意识形态色彩较弱,在一些传统议题上(比如堕胎)相对更温和一些,也有利于讨好中间选民,不过在选战中,特朗普(连带共和党)没少吃这张大嘴巴的亏,就当是一个政治素人交的学费了。
民主党的票仓规模更大,但不是铁板一块,在经济层面的诉求庞杂,于是民主党选择避经济问题而不谈,在意识形态上下手,强调进步属性。但是这样也有问题,如果LGBTQ和有色族群有利益冲突那怎么办。于是民主党需要找一个共同的敌人来把自己人组织起来,形成统一战线,这也就是希拉里竞选口号STRONGER TOGETHER的本质: 不论我们是谁,我们都是被(白人男权保守种族主义)压迫者,所以我们要stronger; 不论我们有怎样的差异,我们都要团结起来,打倒反对PC、反对女权、反对……等等等等的那些人,于是我们要together。 谁反对进步,我们把谁打倒了,就证明我们是进步的。 于是民主党掀起的这一波浪潮,就显而易见了。 民主党认为在斗争中求团结,只要攻击对方的浪潮越猛,希拉里支持者就越团结,越能催票,毕竟民主党今年投票热情并不是很高。
在这两股怒流的夹击下,中产这个群体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彻底碎片化。这也成为美国社会撕裂的一个标志。
当然,谁也没想到,离大选投票日不到10天的时候,历史的车轮提示胎压不足。
PS1:高速上胎压不足容易爆胎。
PS2:民主党应该是希望特朗普来对阵,这样的话可以围绕对方的道德问题大肆攻击,大杀特杀,用强调对方的反动,对比来显现出自己的liberal,完美符合民主党的选战策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假如选Jeb布什这样的传统共和党人,民主党开展道德攻击的余地要小很多。 但是,让共和党党部特别矛盾的是,全党上下只有特朗普能催票。到处rally。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对现状不满的贫中产阶级站了出来,坚定支持之。如果是Jeb布什一类的,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贫中产仍然觉得自己是被两党政客抛弃的群体。
所以共和党选特朗普完全就是豪赌,或者是无奈的选择:金主也跑了,舆论磨刀霍霍,几大新兴票仓又被对手死死攥着,把持的两院又帮不上忙,全靠特朗普个人奋斗。除了克林顿死对头牛金贵和检察官出身的朱利安尼力挺特朗普,多数共和党要员吃瓜看戏,四处准备投敌后路,还有反复横跳的。 当然,后来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民众实在他妈的烦死了民主党大字报,特朗普也撕下脸皮了放言要把希拉里送进去,阿桑奇也亲自下场,希拉里的进步形象和民主党的选情开始出现异常,再之后就是FBI的胎压报警了。
大体上美国大选就是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