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此前人们普遍预料,5月初,美国五角大楼透出风声,美国政府将支持一项5年内向亚太地区投入近80亿美元的“亚太稳定计划”(Asia-Pacific Stability Initiative),尽管这项“计划”迄今尚无更多细节透露,但人们还是相信,这意味着自特朗普(Ronard Trump)当选起就不断被议论的“美国亚太战略转型”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自奥巴马((Barack Obama)卸任起就罕被提及的“重返亚太”( pivot to Asia )和“亚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战略,也就此成为历史遗迹。
“亚太稳定计划”和“重返亚太”究竟有何不同?
首先自然是名字不同——这可不是一句废话,子曰“必也正乎名”,而特朗普上台百日虽然“戏路多变”,但“奥巴马画圈我反对,奥巴马拆台我搭台”的内政外交风格却十分明显,在涉及亚太的领域,美国退出TPP最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而在棘手的朝核问题上直接喊出“我和奥巴马是不同的”就更为露骨。新世纪亚太重要性在全球格局中不断上升,美国政府也必然高度重视亚太战略、包括亚太军事战略,用“特朗普版”的亚太战略“抬头”取“奥巴马版”而代之,就成为特朗普必须做、必须赶快做的一件大事。
其次,奥巴马“重返亚太”的核心,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前沿存在,巩固以美日军事同盟为核心,以美-日-韩-星(新加坡)-澳军事合作关系为中轴,以美国在亚太一线伙伴国家为前驱和中坚的亚太军事格局,构建以美国为盟主、“众星捧月”的亚太军事体系,抗衡现实和潜在的对手。在这种思路下,美国会热衷于支持甚至鼓励“前线国家”对对手进行一定程度的挑衅和冒险,甚至自己也会以“风险可控”的“碰瓷”,为小伙伴们作一下现身说法的示范,顺便暗示“我和你们站在一起”。简单说,“重返亚太”更注重“伙伴”的作用,并强调美国军事乃至政治机器对“伙伴”的支持和呼应。
而“亚太稳定计划”本身细节虽然不详,但其蓝本——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John McCain)的计划却是公开可查的,其内容包括提供有针对性资金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实力,包括重新部署、改善相关基础设施,有针对性的预先部署,及为更多军演提供资金。剔除修饰性语言可以看出,相对于“重返亚太”,“亚太稳定计划”更侧重于改善和加强美军自身在亚太“单干”的能力。
从南海、朝核等热点问题上特朗普的应对可以看出,他的政府较诸前任,更不愿被前沿小伙伴的单方面行为“拉下水”,不愿让美国被动地为伙伴的某些冒险尝试背书、埋单,以免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迫付出不愿付出的代价,“单干”虽然代价高昂,但风险可控,进退由己,在特朗普看来更划算一些。
这并不意味着不向伙伴提供军事保护,或减少对前沿国家的军事支持,相反,这种保护、支持可能会加强(这从此次朝核危机可见一斑),但这种加强与奥巴马时代的不同,在于“不捆绑”,即“给钱给枪、但没有具体问题上的同进退”,以免被动卷入不想卷入的区域争端。在这种逻辑下,美国政府甚至很可能进一步放松对日本军事化的控制,因为这样美国可以理直气壮地减少对日军事保护,让日本“自己保护自己”。
在南海方面,特朗普时代的美国防务团队似乎一直在释放自相矛盾的信号: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曾扬言“阻止中国登上填海造的岛” ,但随后不论白宫、国务院在这一问题上明显转趋低调;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多次扬言“恢复南海自由航行行动”,并几次提出再度挑战中国在南海主权声明线的建议,但均被搁置,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Scott Swift)5月8日更在新加坡表示对中国海军发展的“理解”,强调“大家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腾出空间”……
由于“亚太稳定计划”更务实、更侧重“单干”,特朗普时代美国恐会相对减少在南海等敏感海域的、可能引发不确定事件的“争议动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视程度的下降或风险的降低——从朝核危机中应对可知,一旦下决心采取行动,特朗普时代的美军可能走得更远。
在比较两种美国亚太战略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奥巴马版”和“特朗普版”亚太军事战略虽然从“抬头”上差异明显,但其基本内涵却并没有像标题这样大的改变:即便在“重返亚太”战略提出前,美国也从未“离开”过亚太和远东,且一直是西太平洋最强大的海空军事力量,和最庞大军事同盟的领导者,而在“南海自由航行行动”高调上演前,美国在南海海域、甚至今天的“南海敏感海域”就已“常来常往”,甚至做过更过分的事——今天被中国牢牢控制的黄岩岛,其礁盘的千疮百孔,就是冷战期间驻菲律宾美军打靶留下的痕迹。
前面提到的、在新加坡呼吁“为中国海军发展留出空间”的斯威夫特,在同一段讲话中也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强调“南海航行自由和整个亚太区域政策不变”,并具体表示美国将于年内继续在该区域军演,在南海海域进行逾900个运营船日(ship days)的行动……这些同样表明,美国政府的政党交替对其军事战略的影响,及所带来的变化,更多体现在“标题”、而非内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