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随之提高,国内的资源与市场逐渐不能满足产能的需要,缺少足够的资源或市场都会导致失业,失业很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而在二战前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失业问题。所以对于各个工业国家来说殖民地就变成了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为在当时只有它能够同时解决“资源与市场”两个问题。
但是,地球就这么大,当一个国家多得了一块殖民地后,其他国家能够获得的殖民地自然就会变少,所以殖民地的博弈就成了零和博弈。而且,有殖民地的国家还可以对没殖民地的国家进行资源禁运,或者提高国家关税(包括殖民地)来减小没殖民地国家的国际市场,那么这些没有殖民地的国家的国家命运就掌握在他国手中来。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甘心他国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特别是对这些有实力的工业化国家来说,这就是德国、日本会竭尽所能扩张殖民地,甚至为此打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一战前(1913)的世界殖民地图
二战前(1939)的世界殖民地图
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战、二战大战的双方都是殖民地大的既得利益者(老牌殖民帝国)和殖民地小的后发工业国家之间的对抗。
殖民利益的捍卫者——英国
在老牌殖民帝国中,最大牌的就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它从印度进口棉花,从澳大利亚进口羊毛,从南非进口矿石,从加拿大进口木材,然后制成工业品卖到各个殖民地。就这样用世界上1/4的陆地面积上的资源与市场,支撑起占世界0.2%陆地上人民的富裕生活。
英国可以通过控制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对其他工业国的开放程度,达到影响他国经济的目的。比如,在一战时期,英国就对德国进行贸易禁运和海上封锁,最后导致德国经济崩溃,不得不在对俄胜利的优势下投降;二战时期,与美苏一起对轴心国进行贸易封锁,使得轴心国因为缺少石油而出现军事实力严重下降,加速了轴心国的灭亡。(具体分析可以看《鸿观》第5期 纳粹德国石油野心揭秘 和第6期 日本侵华战争败因揭秘)
有人可能会说,上面讲的都是战时的情况,和平时期不可能发生。但是,上面的分析是每一个政治家都会做的,那么这些后发国家就会陷入一种不可能打赢的境况之中,而这种战略上的劣势,会引发在外交与政治谈判上的让步。
此外,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在和平时期也作用巨大。例如,在1929-193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时期,英国同它的殖民地建立“帝国特惠制”,提高英帝国外其他工业国的关税,保证英国市场,使得英国在世界经济总体下行的大环境下,GDP保持2%以上的增长。这种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使得大萧条期间的国际贸易额甚至都没有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让德、日这些后发国家不能通过国际贸易消化过剩产能和劳动力,而走上了通过生产军工消耗品、征兵与发动战争来解决这一问题的道路。所以我们看到,殖民地可以帮助帝国转嫁危机,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这种实实在在的殖民地带来的利益使得这些老牌殖民帝国不愿放弃,而没有殖民地带来的风险与压力也让那些后发工业国走上了扩张与挑战的道路。
帝国的挑战者——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在建国初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主要关注自己的欧洲利益,没有过多关注殖民地。除了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之外,德国本身拥有资源与市场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一战前的世界,最重要的资源有三种煤、铁矿、棉花。德国自身便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与煤炭资源。德国拥有10亿吨铁矿蕴藏量,特别是普法战争后从法国割让的洛林铁矿拥有7亿吨褐铁矿,而在1871年德国一年的钢产量才160万吨。德国拥有全欧洲最多的煤矿,直到2014年,德国的煤矿储量仍占世界的4.5%,足够他开采218年。而且正是由于没有棉花资源,所德国只能够发展与煤、钢相关的重工业,这就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独步全球的历史原因。
英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有广阔的殖民地,有丰富的棉花与羊毛资源进口,所以它的纺织业极其发达。1913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仅占世界的14%,而他的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却能够占到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正是因为有了纺织业这样一个解决就业人口的生钱利器,所以英国的工业实力才会停滞不前,逐渐落后于德国。
在1871年,德国不仅仅有资源,还有很大的市场可待开发,当时德国的城市化率为36.1%,而英国是70%,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3,而人口是英国的1.4倍,所以暂时德国的市场可以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再加上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国内的市场能够不被其他先发工业国家的产品占领,从而让本国工业发展的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正是这种资源与市场上的自给自足,支撑起了德国在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展。但是,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资源与市场的紧迫性加剧,到了1913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5.7%,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3%,连铁矿石都需要进口40%,出口额达到GDP的17.5%,进口占GDP的20.2%。显而易见,这个时候,德国已经非常依赖海外的资源与市场了。但是,此时,德国的城市化率只有61.5%,农业就业人口占到了37%,所以德国的工业还有发展的空间,它对资源与市场的需求仍然远没有到尽头。所以,为了保证资源与市场的供应,德国必须与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但是德国起步太晚,到了1913年,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基本上划分干净,而且就连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也进行了划分。所以德国如果想继续扩大殖民地,就只有从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手中抢了。
所以,一战、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后发工业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于资源与市场的需要,而与老牌殖民国家进行土地争夺战争。
不同之处在于,一战的目的是以战促和,迫使英、法割让海外殖民地,结果因为没有海军优势而失败。二战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陆军优势,灭掉苏联,吸纳苏联的国土,永久解决资源的问题,至于打法国,是为了解决西线问题,防止出现一战时期两线作战的情况。
注:二战前,德国本土是石油资源极端匮乏,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石油,那么德国的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而一旦出现严重的石油依赖,那么国家的经济安全将暴露在产油国家的枪口之下(通过石油封锁)。而且,如果没有可靠的石油来源,国家的坦克、军舰、飞机都会成为废铜烂铁,失去战争能力的国家将会任人宰割。为了摆脱这样的战略困境,德国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侵略取得石油产地,而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他的目标就只能是苏联。
同样日本和意大利也存在这样的石油困境,为了国家的前途,他们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动了二战,企图为国家搏出一个未来。而这一切的悲剧,只是源于资源与市场的分配不均而已。
世界大战的终结者——《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70年里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直没有发生。很多人认为是核武器维系了如此长时间的和平,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如果世界的和平仅仅靠对核武器的恐惧而维系着,如今的世界就应该阴云密布,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欣欣向荣。
而且我认为,如果二战后的德国仍然周期性地爆发大萧条、失业和社会动荡,而且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仍然是其他殖民帝国对它进行资源禁运和市场封锁的话。那么无论是否受核弹的威胁,德国还是发动战争,因为在双方都拥有核弹的情况下,谁也不敢用核弹。为了国家利益,德国完全可以用常规战争以战促和,从老牌殖民帝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而这种世界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很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
前文提到,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源和市场占有之间的矛盾。《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使得德、日这样后发工业国家可以放心地从整个世界买资源,又拥有整个世界作为市场,那么他们就没有理由通过战争来获取资源产地与市场。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是需要土壤的,在这个自由贸易的时代,是没有这种土壤的。它使得英、法这样的殖民帝国维系殖民帝国的收益大大减少,随着殖民成本的提高(独立运动),他们可以放心地放弃殖民地,转而拥抱世界市场。而随着殖民帝国的解体,英、法失去了通过殖民地对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封锁的能力,这就让后发工业国家的经济环境更加安全。
正是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大环境下,70年来,工业化大国家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大国之间不打仗,那么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
而且,我们要看到,现在意图发展核武器的伊朗和朝鲜两国,都是长期被美国经济封锁的,他们的经济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才会谋求核武器这样的军事安全来建立经济安全。而朝鲜如果能通过自由贸易在世界市场上换取粮食或者化肥的话,它根本不会出现大饥荒,更加不会冒着全球抵制的风险发展核武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天生邪恶的,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有和平的方式能够使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话,他是不会选择战争的。
而且,靠经济封锁的方法是不会让一个国家屈服的,古巴、朝鲜、伊朗的行为很好的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而当一个国家不能进行合理的国际贸易,找不到国家的上升阶梯时,他们是会铤而走险的,一战、二战与朝鲜、伊朗的对策证明了这一点。
和平不是靠暴力能够得来的,只有用自由贸易让每一个国家都充分融入这个世界市场,他们才不会打破这条船,因为他们都成了这条船上的一份子。希望美国尽快放弃经济封锁,特别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封锁,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说都是有尊严的,他绝不会对暴力屈服,而且狗急了是会跳墙的,玩火是会自焚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说不定已经在孕育了。
吸取二战的教宝贵训,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让经济全球化来得更猛烈些吧,它才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