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Navigation
Views: 1204 | Replies:0
从哈佛到科学岛,8位医学博士后因何回归?
By 侨报网综合讯  
OP 08/26/2017

2009年7月,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仅仅见到了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蓝图,王俊峰就决定将14年国外学习、生活的历程打包进12件行李,和爱人一起带着两个孩子,结束海外的漂泊,成为了一名强磁场人。他的归来,也奏响了后续7位哈佛博士后归国历程的序曲。

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从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综合新华社、《中国科学报》报道,午夜的波士顿静悄悄,王俊峰的妻子被一个越洋电话搅得睡意全无。

电话那头,向来安静谨慎的王俊峰正激动地向妻子描述着一个岛,他想把家搬到岛上。

“我们已经有工作、有绿卡,两个孩子都出生在美国,中文几乎不认识,真的要回国吗?”妻子在犹豫,她连那个岛在哪儿都不知道。

那是一座静卧在安徽合肥西北方、三面环水库的半岛,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岛上的10多个研究所镶嵌在一片葱郁中,有上千名国内顶尖的科技人才,因此得名“科学岛”。那会儿,王俊峰踏上科学岛才不过几个小时。

一个多月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身份带着家人回国,开始“岛民”生活。

随后几年中,又有7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先后投奔科学岛。其中刘青松和刘静、王文超和张欣还是两对科研伉俪,一同回来的还有张钠、林文楚、任涛。
这8位哈佛博士后大多在哈佛就相识,都不是安徽人,却在科学岛上安了家。比起国外,科学岛是更适合他们安安静静搞科研的好地方。


波士顿客人:好山好水好寂寞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国门大开、大学生“出国潮”的高峰期,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大批大学生从大一、大二时就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托福”大军中。

2001年,王文超和张欣从北大医学部本科毕业后,也随着这一波“出国潮”双双飞往美国读博深造。2008年,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夫妻俩来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全世界科研条件最顶尖的医学院之一,王文超、张欣在这里接触到前沿的研究,受到专业的训练,并与后来一同归国的几位博士后聚在一起。

“波士顿之于美国,就像海淀之于北京。”对这座美国东海岸的城市,有留学生这样描述:这里汇集了众多最顶尖大学,也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最顶尖的莘莘学子。

波士顿的体育氛围特别好,这一点张钠印象很深。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时研究的是核酸,工作之余爱打网球。

“打球该虐就虐,打完了,去哈佛的酒吧喝一杯,要听到哪个老外聊天挤兑中国,肯定上去跟他辩论一番,咱自个儿关上门怎么说都行,到了外边儿别人挤兑,那可不成。”张钠约一米八的个儿,留着挺酷的山羊胡,说起话来带一股北京爷们的血性。

对王文超和张欣来说,随着两个孩子在美国相继出生,他们基本上就没打算回国了。

“在实验室做科研,回到家养孩子。”张欣回忆,他们和当地许多华人留学生一样,到了周末,会带孩子去上芭蕾课、中文课,会去波士顿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查尔斯河旁边还有孩子们经常喂鸽子的地方,“对孩子来说,波士顿就是天堂”。

舒适的日子流淌得像查尔斯河水一样,平静而优雅。但这些来自中国的哈佛博士后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好山好水好寂寞”。

据统计,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中国人有2000多人,在很多人眼里,属于他们的共同标签只有一个:精英。

10多年海外求学,他们太渴望能一展手脚。

林文楚是2007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的,他主要研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国外工作也不错,但我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去搞科研。”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后,就业环境急转直下。王文超说,随便找个公司上班不成问题,但事业发展肯定不会有前景。

按部就班的科研节奏,还有对外国人的学术天花板,让这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精英有强烈的漂萍之感,“像住旅馆的客人,没有家的感觉”。

那时候,这些留洋10多年的科研精英还体会不到,太平洋对岸的中国相比他们当初离开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己的祖国正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向散落在全世界的游子发出改变命运的召唤。

王俊峰,是8个人中最先察觉并付诸行动的人。


中国机遇:“你先回去探探路”

王俊峰是山西人,1995年从北大毕业后到美国深造,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理学系做博士后工作。从2009年开始王俊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奔走,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大显身手的科研平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峰得知了这样的消息:2008年,中国要在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建成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

这也许是个机会!王俊峰读博时正是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他太清楚强磁场对现代科学研究有多么重要。

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是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可以使得物质特性发生变化。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建设强磁场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而强磁场能促进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重要科研成果,至今,已有19项诺贝尔奖与强磁场有关。

当时,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项目负责人是匡光力(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向国家争取建这个项目时,他和同事坚信,中国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虽然起步晚,但有可能在硬件水平上建成世界一流,并以此助中国人挑战前沿科研领域。

但是,匡光力自己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急需引进一个既懂强磁场,又懂生命科学的优秀科学家来领导这一方向的研究。

2009年6月,求贤若渴的匡光力与寻找用武之地的王俊峰终于在科学岛相逢。
在岛上,匡光力向王俊峰谈论科研、理想、描绘蓝图……王俊峰后来回忆说,那是充满激情的一天,这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敢想,就有无限可能。

科学岛的空气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它似乎无处不在:浓郁的绿荫下,大片草地上,烂漫花海里,水纹清漪的芦苇丛边……当天下午,顾不上波士顿还是午夜,王俊峰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

妻子最终同意了,她太知道王俊峰想要什么——“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那时候,工资能发多少也不大清楚,美国的朋友劝我想清楚,别一回来,之前口头承诺的启动经费和支持都没了。”王俊峰记得,离开波士顿前的那次聚餐,不少朋友半开玩笑:“你先回去探探路,如果行我们也去看看。”


攻心战:回自己地盘更能“搞事情”

王俊峰踏上科学岛,就一头扎进实验室。

当时强磁场科学中心还处于第一个5年建设阶段,除了做科研,王俊峰还要根据自己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的经验,为岛上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提意见方案,此外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提出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面向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引进人才。

中国对人才的渴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穿越太平洋。

一批批中国地方官员来到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宣讲吸引人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意识到,大洋彼岸的祖国正是科研创业的大好时机。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的刘青松觉得自己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到了,决定回国实地考察一番。

2010年,刘青松带着哈佛医学院一支10人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团到中国从北往南考察了一圈,期间受到中科院和各大高校很高的礼遇,北京、上海的科研单位都给他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回国条件。

但科学岛上的老朋友王俊峰极力劝阻刘青松不要签任何协议,此时科学岛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刚刚组建了生命科学部,正需要像刘青松这样的人才加盟。

“他来岛上看我,其实也是想看我在这干得怎么样。”王俊峰发现,听了自己和匡光力的介绍,刘青松还是比较谨慎。

“强磁场科学中心那时还没建成,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说实话——合肥——很多人并不觉得是个发展潜力特别好的地方。”

“说实话”是刘青松的口头禅,也是这个山东人讲话的风格,他笑眯眯的,语速超快,像是被人按了加速播放键。

那是一场“攻心战”。现实条件不够,只能“画大饼,拼感情”。

匡光力开始跟刘青松谈“潜力”,中国的强磁场实验室的确比欧美起步晚,但他们在生命科学,特别是在药学方面做得比较少,这是我们的机遇。国家正大力支持科研发展,钱和设备将来都会有。科学岛上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这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也未必有的,而这对刘青松做药物研究非常重要。

一番畅谈,刘青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眼前这两个人有点打动他,王俊峰是知根知底的老哥们。而匡光力,是上世纪90年代从德国回来的留学人员,他们当时在更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等离子研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绩,这也引起刘青松的共鸣。科学岛的强磁场科学中心需要自己,刘青松决定留下创业!
接着,王俊峰和刘青松做出一项重要的谋划——他们要一起拉起一支涵盖生命科学多个方向的转化型科研团队。

在这个团队的设计中,王俊峰负责细胞膜蛋白研究、刘青松负责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刘青松的妻子刘静主攻药物化学,核酸研究可以找张钠,其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以及产业化等方向的潜在人选也都可以从哈佛医学院拉回来!

孤掌难鸣!这也是刘青松一直的思考。这些一起在国外多年、互相熟悉、合作默契的人,各自研究方向不同,但又紧密联系,聚起来就是一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拳头,未来的科研发展岂不更好?

说干就干,刘青松热血沸腾!这个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向波士顿的留学同胞发出动员:

梁园虽好,但回自己地盘更能“搞事情”。科学岛上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将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个新单位、新团队,就像一张白纸,科研人员会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和话语权。妻子刘静在这关键时刻投出关键的一张赞成票,而任涛也很快响应。

就这样,在刘青松的动员下,刘静、张欣、王文超、张钠、林文楚、任涛相继回国。科学岛上的8位哈佛博士后至此全部到位。


八剑客:构建完整研究链条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强磁场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八位哈佛博士后,也让这里形成了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才“小气候”。

王俊峰与张钠从事蛋白质、核酸层面的研究,张欣研究放在细胞层次,林文楚专注做模式动物、组织层面的研究,而刘青松、刘静、任涛和王文超则重点在药物研发的层面攻关。

“从分子到细胞,再到模式动物,最后到人体。”王俊峰告诉《中国科学报》,如今的强磁场中心在生命科学领域搭建了完整的研究链条,并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生物学相关研究两条研究线路。

与此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于2010年起投入掀起试运行至今,并屡创记录。2015年6月16日,水冷磁体WM1调试成功并刷新世界纪录,获得38.52 T的磁场强度,创造了32mm孔径磁场强度最高的世界纪录;2016年11月5日,混合磁体外超导磁体励磁成功,实现了10万高斯的设计指标;11月13日,混合磁体首次调试达到工程验收指标-40万高斯稳态磁场,是国际第二强的稳态场。

不断再攀新高的实验平台,自试运行至今,已为中国国内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200多个实验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其中用户发表论文成果达500余篇。而对于八位哈佛博士后而言,它更是带来了无限的研究可能性。

“从研究来讲,我在美国还是做比较传统的生物学研究,而这里因为强磁场平台,在硬件条件上,比绝大部分美国实验室条件会更好。”张欣说。

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岛这个科学小王国中,不仅研究链条上下游的交流合作广泛,更令张欣兴奋的是与物理、技术等领域的跨领域交流碰撞出的火花。

“比如做磁性材料,我们与磁体运行与实验测量部的同事合作,用生物办法合成新材料,应用到生物体内,比传统化学方法拿到的材料有特殊的优势。”张欣说。


“很多人科研成果比在哈佛还大”

刚来岛上,科研大楼还没完全建好,为了不耽误科研工作,哈佛博士后们的实验室被安排在了树林里的一栋“小红楼”里。

“小红楼”外墙已斑驳,窗户栏杆上锈迹分外显眼。

“夏天,屋里有蜈蚣,有文具尺子那么长,很多工作人员都被蜈蚣咬过,一咬就肿起个大包,剧痛。”刘青松笑说,刚回来看到这个40年前的老房子,说实话,没有心理准备。

硬件条件的简陋是暂时的,哈佛博士后们的奋斗热情并没有因此衰减,他们把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贴在墙上,在实验室墙上用毛笔写下了座右铭: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关爱生命,敬畏制度。

“我们做的课题特别热、特别火,慢一步创新度就没了。”毕允晨是王俊峰在岛上带的第一位博士生。他回忆,每次发表论文前评审意见一回来,平日里温和儒雅的王老师会变得非常紧迫,“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催着抓紧做实验、抓紧改、抓紧发表。

刘青松也一样。人们总看他一晚一晚地熬夜,一包一包地抽烟。

刘青松与妻子刘静、以及王文超、任涛等组建了肿瘤药物研究团队,花了近5年时间,在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起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并依托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平台建立起了完备的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研究体系。

在匡光力看来,科学岛上有很好的团结合作氛围,不同门类、不同背景人才可以交叉创新。比如岛上的青年学者陆轻铀的研究手段就对张欣对稳态磁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很有帮助。

随着实验室搬进了新建成的实验大楼,随着500兆赫、600兆赫、850兆赫(这是当时全国最高场强的核磁设备)核磁设备陆续进场,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硬件设施迅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这么好的仪器,没有道理做不出东西来。”张钠说,老外看了我们这儿的实验条件,都羡慕得流口水。

“短短几年,这个团队已经做出非常漂亮的工作,干劲特别大。每年几十篇好文章,在国际领域初步显出影响力,很多人的科研成果比在哈佛还大,发展更快。”匡光力说。

在8个博士后中,剃着光头的王文超一眼看去最不像搞科研的。他穿一件绿色T恤,袖口翻扯到肩头,下边是短裤拖鞋,蓄着胡子,说是在为做成一项很难的实验明志。

王文超的电脑桌面格外引人注意:那是一张表格的缩略图,其中展示的是癌症基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中外数量对比。尽管他们团队已经做到了全球数量最多,但眼睛时刻紧盯着全球的竞争对手。


越出国越爱国,真正的自信应有免疫力

这些年,不断有人问:科学岛究竟为什么能吸引这些哈佛博士后?

在王俊峰看来,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真诚奋进的团队,好的前景与好的平台。大部分科研人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考虑的无非就是可以好好做科研,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后顾之忧无非是家的安顿,这些都解决了,十有八九都愿意回国。

“刚出国时觉得国外的条件确实好,如果把国外实验室比作高级轿车劳斯莱斯的配置,那国内实验室当时还是一般电动车的水平。”张钠给记者打起了比方,“现在如果说国外是奔驰,国内就是法拉利,都是一流好车。”

2008年,匡光力和同事为科学岛争取强磁场这个项目,曾给国家立过“军令状”:要把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做成世界一流的装置,建起世界一流的队伍,要让这支队伍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

“10多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研发硬件水平上已经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任涛和刘静谈到,近来美国削减了公共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申请经费越来越难,而中国仍在上升期。他们说,越和国外比较越自信,对中国科研的未来充满信心。

“真正的自信应该有免疫力。”王俊峰说,他们是越出国越爱国,都在发达国家生活了10多年,但对祖国仍满怀自信。这充分说明自信是在比较中成长起来的,不要怕正视不足,只有认识到不足时仍然充满信心,才是真自信。

“回国可能会后悔,不回一定会后悔。这些留学人才考虑回国时,最怕单位领导不守信用,说的时候天花乱坠,过后不兑现;怕在授权范围内的自主权不被尊重;怕单位科研条件跟不上,孤掌难鸣;他们在意自己家人的工作住房和孩子的教育……”匡光力说,把这些后顾之忧都解决好,自然能让人才安心归来。

“说实话,我们回国做新药创制研究,其实发不了多少高水平论文。”刘青松说,我们现在在做中国人的药物敏感性与基因组关联性图谱,通过与创新靶向药物研发相结合,有可能把癌症变成通过吃药控制病情的慢性病,这能解决中国人医疗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而这是在国外无法做到的。

如今,8位归国的哈佛博士后有了新目标;他们希望利用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希望研发出抗肿瘤新药和临床精准用药的新方法,希望培养出更多好学生。

科学岛上很宁静,不过最近涌来的媒体记者,让这些哈佛博士后们多少有点不适应,他们私下里告诉工作人员:“不想被拔高,我们只是众多归国留学生中的普通人。”

对于强磁场而言,哈佛八博士后是研究的中流砥柱,但对于归国的大潮,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中国留学回国人员由2012年的72.38%,2016年的82.23%,这5年的海归人数更是占到了总留学归国人数的70%。越来越自信的中国科研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大潮中。

海纳百川,潮去潮来。今天,千千万万的留学生正与科学岛8位哈佛博士后有着同样的选择。

在剑桥、在得克萨斯、在马格德堡、在普林斯顿……他们,正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穿越万水千山归来,与国内的科研人才紧密交融,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出不可遏制的磅礴力量。

0 0
 Share with WeChat
Open your WeChat,Scan QR Code,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